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特殊的日子喝特殊的酒:瓦里帝國的加料酒

蛇狀柯拉豆。By Book , CC BY-SA 3.0,  在一千多年前的祕魯安地斯山區的高原上,瓦里(Wari)人建立了南美最早的帝國之一。 他們喝祕魯胡椒樹的紅色果實釀的molle酒, 但是最近發現,有時候他們的molle酒會加料~ 看文章

寄生植物如何不陷害道友?因為它們自私得很聰明

  日本松蒿。由 Qwert1234 - Qwert1234's file , CC BY-SA 3.0,  是否曾想過,為何寄生植物(如日本松蒿 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不會寄生自己人? 當然,寄生自己人對它們來說是沒有好處的; 但是,它們如何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最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機制! 看文章

舊作物的新土地,與失去土地的新農民:從《Nature Plants》到《無米樂》的對話

  法國的葡萄園。By FrogsLegs71 - The photographer , CC BY-SA 3.0,  2025年10月,《Nature Plants》刊出一篇社論〈Old crops in new places〉,討論氣候變遷下農業的巨大變動。 隨著氣候暖化,英國開始嘗試種稻、豆類與鷹嘴豆; 雖然作物轉移可以保障農民收入,但是失去的文化呢? 而臺灣農民面對的,則是失去土地的恐懼。 看文章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水稻的演化故事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如果要找一種植物最能詮釋這句話,那就是稻米。 最近的研究發現:早在人類還不會種田的時候,野生稻早已在基因裡累積了無數潛能——不易脫落的穗軸、糯性的澱粉、對冷與病原的耐受力。這些突變不是為人類而生,而是演化在無意間留下的伏筆! 看文章

拼圖裡的家族:法國研究團隊如何找出甘蔗被遺忘的祖先

  秀貴甘蔗。By Ton Rulkens - Flickr: sugar cane , CC BY-SA 2.0,  現代甘蔗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過去的研究知道,甘蔗應該是在新幾內亞馴化,然後透過航海與貿易,逐漸成為全世界的作物。 近年來,因為生物科技的大躍進,我們知道了許多農作物複雜的馴化歷史。 但是甘蔗這個高倍多元體,卻一直無法透過基因科技來解出馴化史...直到最近! 看文章

一朵花長出三粒麥:基因啟動的高產幻象?

圖片取自PNAS。  在上個世紀的小麥田裡,農民發現一種奇特的植株: 它每個穗不是只有一顆麥粒,而是兩個、甚至三個! 科學家研究了以後發現,原來這種小麥每朵花有超過一個子房。因此,他們將這種變異被稱為多子房小麥。 最近的研究發現,多子房小麥是WUSCHEL區域發生變異。 怎樣的變異呢?會不會影響產量? 看文章

當人工智慧學會玩「植物接龍」:為什麼要用 LLM 製作植物生態好幫手?

  圖片取自 期刊 。 如果你聽過「大型語言模型」(LLM),就知道它們靠著讀取大量文字,從中學會人類語言的規律。然後,他們運用這種規律來跟人類「交談」,甚至讓有些人以為AI是好朋友! 但最近有研究團隊把這套方法運用在自然界── 不是去「讀」語句,而是去「讀」植物。 「讀」植物能做什麼?用處可多了! 看文章

能「切換引擎」的植物:大莎草的C3–C4光合轉換祕密

  圖片取自 期刊 在植物生理學裡,我們常把植物分成「C3型」與「C4型」兩種。 水稻、大豆、小麥屬於C3植物,而玉米、甘蔗等屬於 C4植物。 但是,C3如何演化成C4? 雖然之前曾經介紹過C2植物,但是C2植物並不是從C3到C4的唯一解答喔! 看文章

從修鍋膠到口香糖:人類最早的味覺偶然

白樺樹皮焦油。By Jorre - Own work , CC BY-SA 3.0,   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湖邊聚落的居民會製作一種黑色、黏稠又防水的物質──白樺樹皮焦油(birch bark tar)。 他們用它來黏矛頭、修陶罐、補木器,最近考古學家在這些焦油塊上找到古人類的 DNA 與口腔菌,意味著史上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也可能是「口香糖」。 看文章

為什麼男性和吸菸者更容易得到膀胱癌?──從正常膀胱組織的突變地圖找答案

  By Biswarup Ganguly , CC BY 3.0,  雖然臺灣得膀胱癌的人不算特別多,但是膀胱癌還是屬於泌尿系統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與攝護腺癌、腎臟癌並列。 而且,與全世界的發現一樣,臺灣男性得膀胱癌的機率高於女性,而吸煙又是膀胱癌的風險因子之一。 最近的研究找到了為什麼男性膀胱癌的機率高於女性~而吸煙又是如何影響! 看文章

地球會變得不適合人住嗎?從〈全球臨界點報告〉看希望與誤區

  圖片作者:ChatGPT 最近釋出、由英國 Exeter 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與國際百餘名科學家共同撰寫的〈全球臨界點報告〉,提出了許多警告,但也提出了許多我們還能去努力--而且不晚--的方向。 看文章

甜菊糖苷(stevioside)也能讓頭髮長回來?

甜菊糖苷。由 Yikrazuul - 自己的作品 ; ISBN 3-540-40291-8, 公有領域,   聽到「甜菊糖苷(stevioside)」這個名字,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那不是最甜的東西嗎?怎麼可能生髮?」 甜菊糖苷確實很甜,不過生髮的能力卻不與甜味有關喔! 看文章

為什麼煮黑豆放舊鐵釘會讓黑豆的顏色變漂亮?

  尼泊爾的黑豆。By Gaurav Dhwaj Khadka - Own work , CC BY 4.0,  在《昨日的美食(14)》中,當史朗與賢二到小日向家中作客時,史朗帶了自製的黑豆作為potluck的一部分。當時,史朗致歉說:「忘了放舊鐵釘所以黑豆的顏色不夠漂亮」。 為什麼放舊鐵釘會讓黑豆的顏色「變漂亮」呢? 煮黑豆放舊鐵釘會讓黑豆的顏色變漂亮,是因為鐵離子與黑豆表皮的花青素發生反應喔! 看文章

植物的「免疫記憶」與動物的免疫訓練

  SAR。By YumeOmoi - Own work , CC BY-SA 4.0,  雖然植物沒有B細胞、T細胞,但是植物的「系統獲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免疫機制,最近居然有人發現,與動物的「訓練型免疫」(trained immunity)有相似之處呢! 超有趣的,來看看! 看付費文章

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環烯醚萜環化酶

  吐根。By LittleT889 - Own work, CC BY-SA 4.0,  聽過「環烯醚萜」嗎?用來抗瘧疾的奎寧 ,在它的合成路徑中,需要先合成環烯醚萜。也就是說,如果金雞納樹無法合成環烯醚萜,奎寧的合成就會有困難。 過去認為,環烯醚萜合成的中間產物 8-oxocitronellyl enol不需酵素,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喔! 看文章

長得高的植物就一定比較老嗎?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我們看到一棵高大的樹,直覺就會認為它一定年紀很大。這種直覺在森林裡往往是正確的,因為木本樹木每年透過形成層不斷加粗加高,高度與年齡確實相關。可是,如果換到草原上的多年生草本與小灌木,這個直覺還能用嗎?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針對這個說法,對植物做了研究~ 看文章

銀蓮花有紅、有藍也有白,只是為了吸引昆蟲嗎?

  圖片取自 網路 。 走在地中海區域春天的草地上,你可能會看到一片燦爛的銀蓮花。有紅、有藍、偶爾還能見到白色。這樣同一物種卻擁有多種花色的情形,科學家稱為花色多型性。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因為不同昆蟲喜歡不同顏色,植物為了吸引牠們而保持顏色的多樣性。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嗎? 看文章

RALF 與芸苔素內酯的對話,決定植物細胞壁如何拉長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植物生長時,細胞必須一邊把細胞壁拉長,一邊維持細胞壁的完整,否則細胞壁就可能破裂。如何可以順利生長又不會把細胞壁拉破,這背後需要嚴密的調控機制。從某個角度來說,大概可以說是植物的「生長痛」吧! 植物如何能做到把細胞壁拉長但是不扯破呢? 看文章  

大麥的基因拼圖揭開古老作物的馴化故事

  二列與六列大麥。By Xianmin Chang - Own work by Xianmin.Chang@orkney.uhi.ac.uk; changxianmin2002@yahoo.co.uk, Public Domain,  雖然目前直接吃大麥的人已經很少了,但是大麥還是人類最早栽培的穀物之一,對於人類文明的發源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考古證據發現,早在一萬多年前,肥沃月彎地區的人類就開始種植它。 但是關於大麥的馴化起源地,還是無法確定...直到現在。 看文章

當論文上的研究數據太漂亮時,有可能是假的!科學不是只看「漂亮的數據」

蘋果醋。By Veganbaking.net from USA - Apple Cider Vinegar, CC BY-SA 2.0,   2024 年,一篇期刊論文聲稱: 「每天喝一點蘋果醋,可以讓過重或肥胖的年輕人明顯瘦下來,血糖和血脂也會改善,還沒有副作用!」 但就在 2025 年,這篇文章被正式撤稿。為什麼會這樣? 看文章

白蟻的農田管理:會「除草」的昆蟲農夫

  圖片來源:ChatGPT 在熱帶地區,有一群白蟻靠著「種菇」過日子。牠們會在巢裡搭建一座座「真菌園」,讓共生的菇類 生長,然後把這些真菌當成食物來源。這種生活方式被稱為「昆蟲農業」,因為白蟻就像農夫一樣照料作物。 但是,農田總會有雜草,白蟻會除草嗎?如何除草?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