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樹。圖片來源:Wiki |
提到檳榔,大家馬上就會想到閃爍著三色霓虹燈的檳榔攤,還有「檳榔西施」吧?在台灣,檳榔攤已經是大街小巷的尋常風景,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全台灣從事與檳榔相關的職業的人已經超過百萬、而且檳榔是全台灣產值第二的農產品喔!
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南方一帶,在漢武帝時跟著荔枝、龍眼一起到中國北方;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裡就有提到檳榔,只是當時被稱為「仁頻」喔!當時檳榔被認為是來自南方的珍果,也被納入中藥的藥材,有幫助消化、驅除腸胃寄生蟲、口氣清新的功效。檳榔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相當受歡迎,不過到了唐朝時,嚼檳榔的區域又限縮到中國南方了。許多被皇帝「派」到南方的官員,如柳宗元、蘇軾,都嚼過檳榔喔!蘇軾吃了檳榔以後,還寫了「吸津得微甘,著齒隨亦苦」這首「食檳榔」詩呢!當時的人吃檳榔,跟現在我們在台灣吃檳榔的方式很像,就是把檳榔、荖葉與石灰一起嚼食。那時南方的居民認為,檳榔可以幫他們抵禦南方的瘴氣,所以人人都嚼檳榔、也把檳榔稱為「洗瘴丹」,到了清朝的趙古農先生,還為了檳榔寫了「檳榔譜」,裡面也提到不同地區的人嚼檳榔的方式。
加了荖藤與紅灰的檳榔。圖片來源:Wiki |
雖然當時嚼檳榔的方式是把檳榔、荖葉與石灰一起嚼,到了現代,不同的地區卻已經有不同的嚼檳榔的方式。海南島的居民把檳榔當作水果,不加其它的物質;湖南人則把檳榔烘乾後加入不同味道的滷水製成蜜餞,嚼完也不吐渣。目前全世界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大約七億)有嚼檳榔的習慣或經驗,不只是中國、台灣、印尼、馬來西亞的人嚼檳榔,整個東南亞、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的肯亞都有人嚼檳榔呢!1567年西班牙探險家曼德內在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第一次看到嚼檳榔,對於當地居民嚼完後吐出紅色的汁液印象深刻,還把這件事詳細地寫在他的書裡面喔!
至於台灣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檳榔呢?因為檳榔的纖維粗,使得有嚼檳榔習慣的人牙齒上會出現漬痕,這便成為考古上重要的辨別方式。以台灣原住民牙齒的檳榔漬痕來看,最早可以回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不過檳榔真正在台灣成為重要的農產品,是從1980年代開始。當時台灣由農業轉型為工業,大量年輕人離開農村到都市,這時候不需要很多勞力就可以照顧的檳榔,便慢慢成為逐漸高齡化的農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加上都市生活工作時間長,也需要提神的物質,於是檳榔攤就一家家地出現在大街小巷了。
早期的台灣、中國南方及許多東南亞、南亞地區,檳榔不只是用來驅逐瘴氣、當作藥材,還是款待賓客、排解糾紛,甚至男女交往、婚禮餽贈的「禮物」;在進行宗教祭祀或行使巫術時,檳榔也是常見的祭品之一,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但到了日治時代,因為日本人覺得嚼檳榔吐出的紅色汁液很不衛生,開始用許多方法來宣導與禁止;到了最近這些年,由於研究發現檳榔與口腔癌的發生息息相關,而且檳榔是淺根植物,在山坡地上種檳榔對水土保持造成不好的影響,於是嚼檳榔這件事便成為一種不好的事了!
筆者小時候聽電視上的歌星唱「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的時候,第一次知道檳榔樹原來長得好高、檳榔的果實可以吃,卻沒想到檳榔有這麼多故事呢!
(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2017.6.20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