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 |
到底是誰把番茄帶回歐洲的?目前認為應該是消滅阿茲特克帝國的科爾特斯。歐洲最早對番茄留下文字紀錄的人是草藥師馬第歐尼,他在1544年寫了「金蘋果」(對!當時把番茄叫做金蘋果!)這本書,描述番茄的型態以及如何烹調:加胡椒、鹽、油,跟茄子一樣。西班牙人不只把番茄帶回歐洲,也在加勒比海上的各群島、菲律賓群島種植番茄,於是番茄就這樣到了亞洲,在1622年由荷蘭人帶到台灣。雖然亞洲的番茄都是歐洲人帶過來的,但是目前全世界番茄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都是中國喔。
有意思的是,雖然馬第歐尼的書上說番茄可以煮來吃,但當時在歐洲卻有不少人不敢吃番茄、種它只是為了觀賞漂亮的果實;後來有一段時間,甚至很多人認為番茄有毒呢!也因此,據說在1820年9月,當美國紐澤西州的名人羅伯‧強森宣稱他要吃下一顆自己種的番茄時,還吸引了好多人到他家來圍觀,甚至還有人從麻薩諸塞州趕過來!到底為什麼當時的人會覺得番茄不能吃呢?或許是因為番茄的莖葉有分泌特殊氣味的腺體、也或許是因為這氣味讓歐洲人想到他們很熟悉的有毒植物:顛茄吧!無獨有偶的是,雖然荷蘭人在1622年就把番茄帶到台灣,但當時的大家也是「看」了好久的番茄,真正開始吃番茄要到日治時代,日本人引進更多不同的品種時才有喔!其實茄科植物都含有天然的生物鹼,未成熟的番茄有番茄鹼與去水番茄鹼,但是對人無毒,成熟的過程中也會漸漸消失,真的不用擔心呢!
從一開始知道番茄可以吃、到以為番茄有毒,到底什麼時候人們又開始吃番茄呢?事實上,即使在許多人認為番茄有毒的時候,世界上還是有些人在吃它。慢慢的,原先不敢吃番茄的人,可能也因為看到其他人吃番茄以後沒事,也開始吃了。至於現在處處可見的番茄醬,則要到十九世紀初才出現;不過英文的ketchup這個字,一開始並不是番茄醬專用的,而是廣泛地用於調和醬汁上。而且最早的ketchup裡面連一點點番茄都沒有呢!我們現在熟悉番茄醬的風味,直到1906年才出現。早期的番茄醬為了保存,裡面曾加入煤焦油或苯甲酸;在1906年海因茨把番茄醬的配方改良,提高了醋的含量、並使用整顆的番茄來製作番茄醬。當時其他的廠商都是使用碎番茄,海因茨因應當時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切,用了整顆的番茄,不料整顆番茄的果膠含量較高,而果膠也是一種天然的食物保存劑;加上醋,使得海因茨番茄醬可以放一整年!從此海因茨番茄醬就成了餐桌上固定的風景了!
在西式飲食中常見番茄醬或是以番茄為主的醬汁,但在台灣餐桌上的番茄大概就是番茄炒蛋了。除此之外,在台灣番茄主要是當作水果來吃,而且以小番茄為主;鼎鼎大名的「聖女小番茄」在1985年引進台灣*,立刻大受歡迎;經過多次改良,現在有黃色、橘色、紅色、粉紅色等,又好看又好吃呢!身為亞熱帶作物的番茄其實相當怕熱,為了讓番茄在台灣也能夠長得很好,位於台南的亞洲蔬菜中心收集了非常多品種,培育出耐熱性高的熱帶番茄「亞蔬6號」、「亞蔬22號」。
由於番茄在成熟後果膠會被分解,雖然這樣會讓番茄的果實軟化,但軟軟的番茄卻造成運輸上的困難;因此美國卡爾京公司以生物技術來降低與後熟作用相關的特定基因的表現,如此一來就可以延緩番茄的軟化。這個基改番茄在1994年上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基改作物:佳味番茄!
*註:聖女小番茄為農友公司育種。
(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2017.7.4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