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初安提瓜群島上的甘蔗農莊。圖片來源:Wiki |
去餐廳吃飯時,桌上總會擺著許多小包的砂糖;是否好奇過這些砂糖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答案是:甘蔗!全世界八成的糖是從甘蔗來的(另外兩成是甜菜),為了吃糖,有九十個國家都種植甘蔗!甘蔗裡面的蔗糖,也是植物主要運輸光合作用產物的形式;甘蔗是C4植物,也是目前公認進行光合作用最有效率的植物。我們現在最熟悉的甘蔗,是原產於中國的竹蔗,也就是水果攤上賣的紅皮甘蔗。除了竹蔗以外,甘蔗屬的成員還有印度甘蔗與熱帶甘蔗喔!水果攤上賣的竹蔗甜度較低、纖維較少,適合用來當作水果;用來製糖的是綠皮的熱帶甘蔗(俗稱白甘蔗),雖然甜度高,但是因為纖維很多很硬,所以不適合食用。
我們的生活中少不了糖。想像一下,果汁裡面少了糖、紅茶與咖啡裡面沒有糖,它們就會變得好酸、好苦喔!不過,隨著利用玉米澱粉製作高果糖糖漿的技術在1960年代被開發出來以後,因為高果糖糖漿使用方便(不用先溶解)、價格又便宜,現在很多飲料裡面加的糖,都已經不是蔗糖而是果糖了。
甘蔗裡的糖除了可以用作調味料以外,還可以用來發酵製作酒精,酒精也是汽車的燃料之一喔!近年來隨著石油的蘊藏量逐步下降,由甘蔗發酵產生的酒精也成為重要的生質燃料。目前全世界生產最多甘蔗的國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和中國;巴西種甘蔗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製作酒精給汽車使用。
甘蔗如何進入人類歷史
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糖,但是歐洲人直到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以後,才第一次看到甘蔗、嚐到甘蔗的甜味。在這之前,歐洲人主要用蜂蜜幫食物添加甜味。
因為歐洲人引進的甘蔗只適合在緯度較低的地方種植,早期在歐洲蔗糖可以說跟黃金一樣貴。蔗糖一開始還被認為是可以治百病的藥,因此有句用來形容一個人一籌莫展的俗語:「如同沒有糖的藥劑師」流傳下來呢!
因為甘蔗在收割後24-48小時內一定要完成榨汁、濃縮,否則就會發酵;所以在甘蔗收成的時候,需要不斷有人輪班工作。這樣辛苦的事情,要誰來做呢?
奴隸!根據記錄,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在十五世紀於加納利群島等地建立甘蔗農場時,就開始使用奴隸。等到十六世紀,發現甘蔗在中美洲長得很好後,便開始從非洲大量進口奴隸。當時的奴隸是透過所謂的「三角貿易」來到美洲的:從非洲運奴隸運到美洲、從美洲運糖與菸草到歐洲、最後從歐洲運布料、萊姆酒(糖蜜發酵的產物)到非洲交換奴隸。由於運送的過程非常不人道,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在非洲登船的奴隸人數是一千一百萬,但只有980萬人到達美洲。
到了美洲,他們的生活更悲慘。由於蔗汁要在煮漿室經過五次加熱濃縮,再處理才能製成粗糖;因此煮漿室白天的溫度高達60℃,晚上也有49℃,加上煮蔗汁的水分蒸發,真的是又濕又熱!一個奴隸在甘蔗農莊上大約只能存活十年,還不到菸草、棉花農場的一半。這樣的狀況,直到十九世紀初英國國會議員威廉‧威伯福斯與約翰‧牛頓牧師推動廢除奴隸法案後,奴隸買賣才不再合法;但美國真正廢除奴隸則要到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才達成。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也適合種甘蔗。根據記錄,台灣可能從元朝就種甘蔗了;到了清朝,台灣的蔗糖佔外銷物資的三到四成,主要都銷往日本。也因此,讓日本人對台灣越來越有興趣,終於在甲午戰爭後取得台灣、建立糖廠。
雖然在1929-30年時,台灣曾是世界第四大產糖國,蔗糖也曾經連續十七年是外銷品第一名;但等到氣候更適合的巴西開始種甘蔗以後,台灣各地的糖廠便逐漸走入歷史了。
您所在的城市有糖廠嗎?去玩過嗎?日本在台灣建立的第一個糖廠是位於高雄的橋仔頭製糖工場,現在已經變成文創園區了。過年期間若有空,可以找個糖廠走走看看喔!被波斯王大流士稱為「不需蜜蜂也有蜜的蘆葦」的甘蔗,也影響了很多人呢!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17/2/7 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