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令人豪擲千金的「碎色」鬱金香是怎麼產生的?

  總督鬱金香。由 未知 - Norton Simon Museum , 公有領域,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看文章

被模仿的訊號:植物CLE胜肽與真菌共生的分子對話

  苜蓿的CLE16與其家族。圖片取自 PNAS 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之間,是地球上最古老且普遍的共生關係之一。這段夥伴關係讓植物能夠從土壤中更有效率地吸收磷等礦物質,而真菌則從植物獲取碳。 但是,他們倆之間的互動也是精密調控的!最近的研究發現,不只是植物會調節,連真菌也會喔! 看文章

光與二氧化碳如何啟動光和自營生物生長的開關?

  DHAP與植物生長的關係。圖片取自 期刊 生物要開始生長,當然是要先確認養分充足才行!通常如我們這些異營生物,只要多吃一點就可以開始生長;但是,在光合自營生物中,細胞如何感知「現在有光、有碳源,可以開始生長了」?這個訊號傳遞過程過去雖有部分了解,但具體機制仍不清楚。 透過研究藻類的代謝,最近終於有了突破! 看文章

【農業資訊】甘蔗

  1961-2023臺灣、巴西甘蔗產量。資料來源:FAO 曾經被波斯王大流士(Darius)稱為「不需蜜蜂也有蜜的蘆葦」的甘蔗,其實是多種同屬植物的組合。不過,到了現代,大概只剩下少數幾種還有種植了。 臺灣曾經在1930年前後成為世界第四大產糖國,但是隨著種植甘蔗的國家愈來愈多,臺灣在國際上就無法與巴西競爭,所以「產糖大國」只存在於回憶裡了。 看文章

淑女的手,是伸左手還是右手?

  Cyanella alba ,又名「淑女的手」。By SAplants - Own work, CC BY-SA 4.0,  在南非的春季草原上,一株有個優雅的俗稱「淑女的手」(Lady’s Hand)的植物悄悄地綻放了花朵。細看之下,這位淑女似乎會在每朵花綻放時,決定是要伸出左手還是右手--它的花柱與雄蕊會分別向兩側偏移。 最近有一個耗時五年的研究,想知道淑女伸哪隻手,是否由基因決定? 看文章

逆轉的生物技術:當經典藍白斑篩選成了病原菌秘密武器的追蹤器!

  藍白篩。由 Stefan Walkowski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在分子生物學的實驗中,大家幾乎都用過「藍白篩選法」。利用破壞完整的LacZ酵素影響菌落顯色的原理,它幫助我們辨識哪個菌落帶有成功插入目標 DNA的質體。白色表示有插入,藍色則是失敗。這招簡單又實用,幫助大家無痛篩選,很方便。 這個做到閉著眼睛都會做的實驗,最近居然有了新的用途! 看文章

馬鈴薯的基因多樣性:少樣式、多內涵的基因寶庫

  各式各樣的馬鈴薯。 馬鈴薯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在歐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它的四倍體基因組長期以來被認為難以解析,也讓育種進展顯得緩慢。 因此,最近有研究團隊挑選了10個重要的品系進行解析,並建構泛基因組。 卻沒想到,馬鈴薯其實多樣性並不算低呢! 看文章

沒這麼簡單!氣孔的開關有大秘密!

  玉米的氣孔的開與關。圖片取自 期刊 我們平常提到氣孔,腦海中浮現的就是腎臟形的保衛細胞。 我們一直認為,氣孔的開與關就是保衛細胞的膨脹與否,但是這個對玉米氣孔的研究,卻發現並不是這樣喔! 有趣的是,玉米的保衛細胞是啞鈴形的; 所以,會不會腎臟形的保衛細胞也不是只是脹起來跟消下去而已? 看文章

植物的智慧閘門:用「受精」決定種子大小

胚珠能否獲取養分,需要閘門(PE)的開啟。 圖片取自 Current Biology  在作物育種中,種子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性狀。許多種子數目變多的研究,往往會伴隨著種子變小的問題。所以想要種子又大、數目又多,並不容易。 但是,到底植物是怎樣決定要不要輸送養分給種子呢?通常未受精的種子就會停止發育,這又是怎麼決定的? 看文章

天然橡膠與人造橡膠

  世界橡膠進出口情形。資料來源:ITC 前兩天分享了「福特城」的故事,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世界橡膠生產的情形。 與其他的植物產物不同的是,橡膠有人造橡膠,而人造橡膠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 不過,還是有兩種東西不能用人造橡膠製作喔! 看文章

嫁接成功的祕密:不只要黏得住,還要撐得過

  煙草-阿拉伯芥嫁接。圖片取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植物科學中,嫁接是一項古老卻充滿潛力的技術。無論是為了什麼,嫁接癒合處的細胞如何認同彼此、重新連接成一體,一直是科學家想解開的謎題。 但是,要解開嫁接怎樣會成功的謎題,還真是不容易。怎麼說呢?因為嫁接處的細胞太少了,很難研究。 直到2000年,終於有了突破;最近,又有了更多新發現! 看文章

亨利・福特在亞馬遜踢到的大鐵板

  感染了橡膠葉枯病的巴西橡膠樹,以及病菌。 Par Hurtado Páez UA, García Romero IA, Restrepo Restrepo S, Aristizábal Gutiérrez FA, Montoya Castaño D —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34837, CC BY 4.0,  亨利・福特,20世紀初美國最成功的工業巨人,以汽車大量生產與高薪工人政策而聞名於世。他相信,只要有錢、有技術、有紀律,就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問題。 1927年,他帶著這樣的信念,跑到巴西亞馬遜河流域,買下一塊比康乃狄克州還大的土地,打造他的「福特城」。 他怎樣也沒料到,那是他今生踢到最大的鐵板。 看文章

【農業資訊】番薯

  2023番薯進口情形。圖片取自ITC 老一輩的臺灣人很常說自己是番薯,這其實有蠻多種說法。綜合一下,大概就是因為想要有所區別,所以也不知為何就選了番薯了。 番薯是少見的旋花科農作物(另外一種旋花科農作物是甕菜),生命力非常的強韌。番薯這個不折不扣的「外國人」,到臺灣以後如何呢? 看文章

光太強也會傷身?發現一種幫藍綠菌抵禦「曬傷」的酵素

  葉綠體(左)與藍綠菌(右)。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進行光合作用,對植物或藍綠菌來說是好事嗎?其實,光太強反而可能造成傷害,尤其是對葉綠體或藍綠菌細胞內負責光合作用的類囊體膜與光系統。這篇研究發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保護機制:藍綠菌會啟動一種特殊的脂質分解酶,幫助它們適應過強的光線。 怎麼做到的呢? 來看看 !

金雞納進出口

  2020-2023金雞納進口情形。資料來源:ITC 金雞納是生產奎寧的原料,現在世界上還是有一些地方有瘧疾的,所以金雞納生物鹼的進出口情形如何呢? 從ITC上抓了資料發現,各國進口的金額變化頗大,尤其中國與美國在2020-21年大量進口,猜測應該是以為氯奎可以治療COVID-19的原因。 不過後來就沒有了,但是還是有一些有意思的資料。 看文章

意外發現稉米口感的秘密

影響稻米口感的兩個基因,造成白粉率變高。圖片取自 期刊  我們都知道稉稻的口感比較軟黏,秈稻的口感比較乾鬆。 雖然臺灣人本來是吃秈稻的,是受到日本人統治之後,也改變口味吃稉稻了。 過去都認為,影響稻米口感的主因是支鏈澱粉的含量,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蛋白質的含量也非常重要! 而且,這個發現完全是意外! 看文章

人多不一定有用!從植物園裡的泰坦魔芋談起

泰坦魔芋的花。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最近澳洲雪梨皇家植物園的泰坦魔芋開花的線上直播,你看了嗎? 泰坦魔芋據說是世界最大的花,加上它的「香味」,讓它成為植物園的明星物種。 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明星物種在野外數量可能不超過200株!因此非常需要保育。 但是它的種子無法保存,那要怎麼保育呢?最近的研究發現,真的很緊急! 看文章

【農業資訊】蘋果

  臺灣歷年蘋果產量。資料來源:農業部 我不知道臺灣人是不是都愛吃蘋果,但是每次去超市都會看到一堆不同品系的蘋果是不爭的事實。 小時候跟家人去梨山,知道梨山有種梨子也有種蘋果。但是最近這些年超市裡都看不到國產蘋果了。 看文章

植物吸收微塑膠,不只是從根,也會從葉片

  青江菜。由 Karl-Heinz Wellmann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近年來,微塑膠(microplastics, MPs)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與食安問題。人們早已知道,海洋生物、昆蟲甚至人體組織中都能找到微塑膠。但你可能沒想過,植物的葉子竟然也會「吸」進空氣中的塑膠粒子! 怎麼吸的?來看看吧! 看文章

英國王子與一顆番薯的緣份

  一歲大的愛德華六世。By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 fgGYFrGD2c5Etg at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maximum zoom level, Public Domain,  1537年的秋天,全英國人民引頸企盼的繼承人終於誕生了—愛德華六世。 在這之前,國王已經有了幾個兒子,但都很快就夭折了;存活下來的,都是女兒(瑪麗與伊麗莎白)。 由於之前的戰爭就是因為繼承人而起,所以,沒有兒子,真的讓國王很煎熬! 但是,聽說番薯跟這件事有關? 看文章

脫落痂的祕密:植物器官脫落後的轉分化防護機制

  脫落痂。圖片作者:ChatGPT 當花朵、葉子或果實自然脫落後,內部的非表皮細胞會暴露在外部環境中。過去認為,植物在器官脫落前,就會以木栓質與木質素保護這些新表面;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喔!而是直接把嫩嫩的植物細胞就這樣暴露在空氣中! 不過,過一陣子,這些細胞就變成表皮細胞了...這是怎麼變的呢?來看看! 看付費文章

突破紅色極限:向逆境求生的藍綠菌偷師

藍綠菌。By CSIRO , CC BY 3.0,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看文章

【農業資訊】玉米

  臺灣歷年玉米產量變化。資料來源:農業部 其實分析玉米資料時我有點意外,可能是因為我不是農民,從小對玉米的印象就是食用玉米(green corn),但是分析臺灣玉米時,卻意外發現臺灣種飼料玉米的時間比食用玉米要早! 看文章

把意外變成常規:嫁接嵌合體(graft chimera)育出不只「金玉其外」的新植物

Bizzarria柑橘。By Labrina - Own work , CC BY-SA 3.0,   小時候讀成語故事,讀過「金玉其外」的由來是因為有人賣橙子,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一打開裡面的果肉都乾掉了!然後就得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差評,最後就簡化成「金玉其外」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還真有皮一個樣子,裡面另一個樣子的水果,最近連馬鈴薯也加入陣容了! 看文章

【農業資訊】毛豆

  資料來源:農業部 毛豆是還沒有完全成熟,種莢大約七分滿的黃豆。華人唐朝時就懂得吃毛豆了!有趣的是,現在可能是日本人最愛吃毛豆! 有趣的是,在農業部的分類上,大豆是雜糧,毛豆是蔬菜喔! 看文章

葉綠體的最後任務:走進蛇菰的地下世界

  Balanophora 屬植物。By Shyamal - Own work, CC BY 3.0,  想像一顆種子,它發芽,不是為了向陽生長,而是為了往下紮根,鑽進黑暗的土壤裡,尋找宿主的根,附著、穿透、寄生,從此一生不見天日、不見光。這就是蛇菰科(Balanophoraceae)的生存方式。 過去我們以為這些「愛摸黑的植物」早已不需要葉綠體了。但真相是——葉綠體從未離開,只是換了任務。 看付費文章

【農業資訊】小米

  資料來源:FAO 雖然臺灣有自己的小米(粟),過去原住民也以小米為主食,但是隨著漢人帶來番薯以及日本人帶來水稻,對小米的種植造成很大的打擊。 由於農業部的資料只有從97-112年,所以我用了從FAO抓來的資料。 可以看到,從1970年代開始大幅滑落,最近這幾年更是直接趴了... 看文章

連植物也會「下毒」?!重新認識毒液生物的新世界

  咬人貓的葉片。By Ping an Chang - Own work, CC BY-SA 4.0,  想到毒液生物,你是否只想到蛇、蠍子、蜘蛛?事實上,自然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毒」。 而且,放毒並不是一定要夠大隻才能做的事情!眼睛看不到的生物,照樣可以放毒。 連不會動的植物,也想出各種放毒妙招,不必吃它也可以被毒得哇哇叫--如果還能叫的話! 看文章

從地方品系到免疫體:WTK3 與 WTN1 的小麥抗病雙人組

  大麥的白粉病。 CC BY 3.0 us ,  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麥的老冤家。由一種專門攻擊小麥的真菌引起,不只會讓葉片長滿白色粉末、影響光合作用,還會讓產量大幅下滑。更麻煩的是,這傢伙演化超快,很多抗病基因沒幾年就被破解了。 要如何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小麥呢?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從陝西的地方品系中發現了答案! 看文章

森林與扶貧可以雙贏嗎?

  By TheSimkin (talk · contribs) - Own work by the original uploader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iebrand., Public Domain,  在全球有超過16億人生活在森林邊緣,他們依賴森林取得柴火、食物、建材與收入。但森林資源若過度使用,往往引發惡性循環:越貧困的人越依賴森林,但是也破壞森林;而森林被破壞得越嚴重,他們就越無法脫貧。如何同時兼顧「生計」與「保育」?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點。 看文章

【農業資訊】世界稻米資訊

  圖片作者:老葉 跟全世界比起來,台灣稻米的生產狀況如何? 在這篇文章裡,我使用了農糧署的資料。我用百分位數來呈現,因為我覺得講第幾名其實意義不大。 看文章

【農業資訊】大豆

大豆歷年種植與收穫面積差異。資料來源:農業部  大豆(黃豆)其實臺灣種得並不多,但是因為上課需要,我也去整理了一下。 臺灣的大豆產量曾經一度掉到超級低(2000-2010),最近這幾年又起死回生。 然後,臺灣大豆產量最大的地區是雲林,其次居然是花蓮! 有趣的是,產量最大的生產效率並不高喔...另外還有更讓我不解的地方呢!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