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也會「少見多怪」 1月 31, 2025 小毛氈苔。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毛氈苔是很受歡迎的食蟲植物,但是養過的人都知道,其實毛氈苔蠻容易受到真菌感染!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如毛氈苔這類有特殊生活方式或特殊棲息地的物種,其實少了不少免疫基因喔! 為什麼會這樣呢?來看看!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植物氣孔關閉時,鉀離子如何流出? 1月 30, 2025 白花菜的花。圖片取自 網路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植物有氣孔。氣孔是由保衛細胞以及周圍的細胞組成,保衛細胞的膨脹與萎縮,控制了氣孔的開與關。 過去都認為,氣孔關閉的時候,鉀離子的流出是被動的;但其實主動運出鉀離子的通道早就發現囉!只是課本更新得不夠快而已!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影響人類歷史的植物微生物】愛爾蘭大飢荒的病原起於安地斯高原 1月 29, 2025 罹患晚疫病的馬鈴薯。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喜歡植物又喜歡歷史的人,應該對發生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飢荒」印象深刻。在當時,馬鈴薯得了晚疫病,造成農民沒有收穫,數以百萬的人民因此死亡,另外還有上百萬人流離全球。 過去的研究認為,晚疫菌源於墨西哥;不過最近的研究卻發現並不是這樣喔!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當菌菌遇到植物 1月 28, 2025 根瘤中的根瘤菌。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根瘤菌會與植物共生,幫助植物固氮,這個可說學過生物的人應該都聽過。不過,我們在研究根瘤菌時,通常都是關心植物的時候比較多;但是細菌遇到植物時,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使用了不同植物的萃取物來測試根瘤菌,結果還蠻有意思的!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揭開指柱蘭的百年秘密 1月 27, 2025 牧野富太郎筆下的指柱蘭。圖片取自 期刊 牧野富太郎(1862-1957)是「日本植物分類學之父」,一生發現了將近600種植物、描繪了大約1000種植物。 而其中的指柱蘭,因為花柱上有個類似指頭的突起而得名。但是,這個指頭到底是純粹擺設?還是另有用途? 最近的研究發現,指柱蘭要傳宗接代,可不能沒有這個指頭喔!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酷」(COOL1)玉米比較不怕冷 1月 26, 2025 圖片取自 《細胞》期刊 。 想要違背植物的本性來種植物,又想要植物長得好,這樣的人在古代叫做皇帝,在現代就是植物科學家。 植物科學家不會砍人的頭,他們只會想要找植物裡面的基因、設法改變植物的本性,讓怕冷的植物可以在冷的地方長大。 最近就有科學家從玉米裡面找到抗寒基因,想要讓玉米可以種在冷冷的北方!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年年春可能導致早產與新生兒體重減輕 1月 25, 2025 嘉磷塞。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嘉磷塞(glyphosate)是一種廣效性除草劑,在台灣最早以「年年春」這個名字聞名。 這種除草劑,之前曾因為「可能會讓大鼠長癌」而聞名,不過,後來歐洲食品安全局又說沒這回事。 但是,最近的一個大型且長期的研究發現,嘉磷塞可能真的不太好喔! 到底是怎樣的不太好?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影響人類歷史的植物微生物】小麥桿銹菌(Puccinia graminis) 1月 24, 2025 小麥稈銹病。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小麥稈銹病(stem rust)不止麵包小麥會得,杜蘭小麥、大麥以及黑小麥也都會得喔! 它可造成整片麥田全毀,在歷史上也引發過多次饑荒! 這種疾病是由小麥桿銹菌( Puccinia graminis )引起,由於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 導致羅馬甚至還有「銹病神」喔!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不苦又無子的黃瓜是怎麼來的?解密黃瓜改良的分子機制 1月 23, 2025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產於印度的黃瓜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野生的瓜類因為會產生葫蘆素所以會苦,但是黃瓜卻不苦!而且黃瓜還有無子的品系。 到底黃瓜是怎麼變得無子又不苦呢?最近的研究,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一切竟然都與「一個」基因有關! 看付費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煮豆燃豆萁,豆要煮多久? 1月 22, 2025 菜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在台灣吃菜豆,幾乎都是吃嫩豆莢;但是在歐美以及我們的原住民,卻是吃乾豆比較多。 吃乾豆總是要把豆子煮到爛,才能吃。因此,「久煮不爛」就會是一個大缺點! 研究發現,豆子是不是好煮,其實跟很多基因都相關喔!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比日本水晶花還神奇!不用下雨也會變透明的新材料 1月 21, 2025 山荷葉。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大家應該都看過所謂的「透明花」,就是日本原生的山荷葉。這種植物的花是白色的,但是只要一淋雨,就會變成透明的!超酷! 據說,山荷葉的花之所以會變透明,是因為下雨的時候,雨水會填滿花瓣細胞之間的空隙,降低散射,所以就變成透明的。 最近有科學家受到啟發,發明了一種會變透明的材料!來看看它是怎麼變透明的! 看付費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抖腿」的接受器與植物的共生小伙伴 1月 20, 2025 苜蓿。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眾所周知,根瘤菌與共生真菌都是對植物很重要的微生物。透過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它們幫植物獲取更多養分。其中的共生真菌甚至還構成了所謂的「樹聯網」,讓樹木們可以「聊天」呢! 過去在苜蓿的研究已經知道,共生菌分泌分子,讓植物受器出現鈣震盪;最近發現,可以透過改變植物受器來促進共生喔!來看看! 看付費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什麼樣的植物容易被馴化? 1月 19, 2025 玉米可以說是馴化作物中型態變化最大的。圖片:維基百科 什麼樣的植物容易被馴化,這是個大哉問。世界上那麼多的植物中,有數萬種植物可食用,但是,只有幾百種被馴化!而且從植研究上看來,有些植物被馴化多次,有些植物卻連一次都無法達成。 這是否意味著,有些植物就是比較「好鬥陣」?為什麼呢?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CAM植物的CO2補償點 1月 18, 2025 鳳梨是一種CAM植物。攝影:老葉 有讀者在粉專留言問CAM植物是否有CO2補償點? 查了一下,有一篇2010年的論文提到一種紐西蘭原生的CAM植物Crassula helmsii有進行過測量。CAM植物的CO2補償點都很低,這是因為它特殊的生理機制造成的。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入侵植物的生存之道:做別的植物做不到的事 1月 17, 2025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什麼是「入侵植物」(invasive plants)?入侵植物不但是外來的,還要長得快、能到處長、造成災害,才會被叫最入侵植物。 有一種景天科植物,就因為實在太會長了,被英國列為禁止販售的入侵種! 到底為什麼它這麼會長呢?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10個對植物最重要的微生物 1月 16, 2025 製表:老葉 昨天看了一篇最多人研究的細菌的論文,就想到,對植物來說,哪些微生物最重要呢? 大家來討論討論,你覺得哪些微生物對植物很重要呢?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繅絲花的維生素C合成需要光 1月 15, 2025 繅絲花。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維生素C對我們是必需的,若缺乏維生素C就會因為無法合成膠原帶白而導致壞血病(scurvy),症狀包括牙齦出血、傷口不易癒合、疲勞、皮膚出血,嚴重可致死。大航海時代時就有不少船員這樣死了! 人類不能合成維生素C,但是植物可以。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維生素C合成是受到光的調節的喔! 讓我們來看看 怎麼調節吧! 閱讀完整內容
山丹的葉毛(trichome)形成調控機制 1月 14, 2025 山丹。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山丹又名珊瑚百合,是中國陝北地區的代表性花卉。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1971年創作的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就是以山丹為主題而創作的。 山丹的花有葉毛,可幫助它抵抗UV-B與蚜蟲。但是,還是有沒有葉毛的山丹! 到底山丹的葉毛形成是透過什麼機制呢?最近的研究,有了 有趣的答案 ! (本篇為付費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如何消滅抗藥性雜草? 1月 13, 2025 反刺莧。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反刺莧,俗名豬草,是一種分布相當廣泛的C4雜草。它可以在廣泛的pH範圍(4-10)下生長,對鹽分與乾旱都有不錯的忍耐力,又能產生大量萌發率高(90%)的種子,然後長得又快。 最糟糕的是,現在連除草劑都對它無效了...該怎麼辦呢?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什麼是「CO2補償點」? 1月 12, 2025 圖片作者:ChatGPT 在《「葉」明珠在握的陸生植物》中,我們提到了一個名詞「CO2補償點」。 什麼是「CO2補償點」呢? 簡單來說,當我們把植物關在一個密閉的透明箱子裡並給予光照時,一開始裡面的CO2濃度會下降,但是過一段時間就不會再降了,這個時候就是「CO2補償點」(Γ)。 這個數值有什麼重要性呢? 來看看 ! 閱讀完整內容
「葉」明珠在握的陸生植物:角蘚 1月 11, 2025 田間角蘚。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之前介紹過「蛋白核」(pyrenoid),當時曾經提到它是藻類特有的構造。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空氣裡要低得多,所以藻類演化出了蛋白核,來濃縮二氧化碳。 雖然蛋白核看起來似乎是藻類的專利,不過有陸生植物有蛋白核喔! 這種陸生植物叫做「角蘚」...超有趣的!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三姊妹種植法有什麼好處? 1月 10, 2025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美洲的原住民農業,以「三姊妹」農法著稱。所謂的三姊妹,就是把玉米、南瓜與豆類混種。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之前曾有研究發現,這三種作物之間會「守望相助」,但是,對產量有沒有提升? 來看看 吧! 閱讀完整內容
海南茶(Hainan tea):茶樹的新變種 1月 09, 2025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地理的隔離常會造成新種的出現。 最近中國的研究發現,海南島上的茶樹已經形成一個新變種:海南茶。 海南茶雖然在型態上比較類似於大葉種,但是基因上的鑑定發現它們是不一樣的喔!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偷電」的植物:姑婆芋與小貝比的屁屁 1月 08, 2025 姑婆芋。圖片拍攝:老葉 有版友來函,問為什麼姑婆芋(Alocasia odora)可以讓自己的花的溫度提高,好吸引採蜜的昆蟲呢? 這個說來話長,尤其如果沒有學過生化的話,還真有點不容易解釋,就讓我來試試看吧!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殊途同歸:胡桃與山核桃如何達成「雌雄異熟」? 1月 07, 2025 山核桃。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知道什麼是「雌雄異熟」嗎?這是描述一朵花裡面,雌雄蕊在不同時間成熟的現象。 許多植物會有雌雄異熟的性狀,這是為了降低自花授粉,好提高後代的遺傳多樣性,以免遇到挑戰就團滅了。 胡桃科的植物,如胡桃屬與山核桃屬,它們都是雌雄異熟;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它們使用了很不相同的手段來達成目的喔! 來看看 ! 閱讀完整內容
為何反轉位子(retrotransposon)能尋找「風水寶地」? 1月 06, 2025 圖片重畫自 Nature 自從芭芭拉·麥克克林塔克發現了「轉位子」(transposon)之後,後來又有「反」轉位子。這些「跳躍」基因,在生物體中,其實是會「看風水」的。 到底,這些跳躍基因是怎樣「看風水」的?最近的研究發現,關鍵可能就是它們的「嵌入酶」(integrase)喔! 來看看 ! 閱讀完整內容
土壤中的隱形高手:稀有微生物與環境壓力 1月 05, 2025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提到土(soil),大家可能只會想到土壤顆粒,也就是由岩石風化而成的構造,主要成分為矽酸鋁。但是,土壤並不是只有風化的岩石,還有各種各樣的非生物以及生物。 土壤裡的生物有眼睛看得見的與眼睛看不見的(微生物),而微生物面對現在的世界,他們能不能因應呢? 高溫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大嗎?還是其他的因素更大?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我們的大米怎麼可能不好!」 1月 04, 2025 擷取自 《自然》網站 今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來分享一個有點趣味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是,在11月,有一篇論文在討論「氣候變遷影響中國與日本的稻米品質」。 原本其實也沒什麼,畢竟氣候變遷對全世界的農作物的品質都造成影響。 但是,在最近這兩天,卻在《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非常用力的反駁文。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揪團工作的三萜類合成 1月 03, 2025 無患子的果實。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為了抵禦外侮,植物就會製造出各種有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幫助植物對抗各種害蟲與病菌的「侵略」,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對植物如何生產三萜類特別感興趣。他們研究了對三萜類合成很重要的酵素「OSC」,結果發現OSC配上不同的成員,可以合成各種不同的三萜化合物喔!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寄生植物的代謝繞道「手術」 1月 02, 2025 大王花。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雖然大家提到葉綠體,都馬上想到光合作用,但是葉綠體其實還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氮的吸收就是在葉綠體裡面進行的。 不過,寄生植物的葉綠體因為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會發生退化。但是,其他部分的功能,寄生植物怎麼處理呢? 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我們來看看它們怎麼做!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2024年十大高點閱率文章 1月 01, 2025 圖片擷取自期刊 雖然我在2024年中把文章搬到 方格子 去,不過在這之前,這裡也累積了大概五個月的文章。 希望大家可以到方格子去支持我,但是我也對2024在這裡做一個回顧。 第十名: 閃耀自然:植物表皮結構色彩的奧秘 第九名: 關於光合作用氧氣的來源 第八名: 鬼針草與野茼蒿的入侵性評估 第七名: 新型態的固氮:貝氏布拉藻與它的固氮體UCYN-A 第六名: 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的「互動」:溢出效應 第五名: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氧氣來自於水 第四名: 發光矮牽牛即將於美國上市 第三名: 秘魯傳統與現代:如何耕作影響了地底的微生物世界 第二名: 在太空站種菜好像不太安全? 第一名: 怎麼辦到的?變形藤模仿塑膠植物 閱讀完整內容
水稻說:SSS~矽! 1月 01, 2025 水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人類注意到有些農作物不能在同一塊土地上連作、到懂得施肥與輪作,甚至開始利用豆科植物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中間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 後來有許多研究,確定了植物有17個必需元素。但是,有些植物需要的比別人更多一點。 像禾本科植物,就需要矽。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與矽相關的蛋白質! 看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