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農業資訊】玉米

  臺灣歷年玉米產量變化。資料來源:農業部 其實分析玉米資料時我有點意外,可能是因為我不是農民,從小對玉米的印象就是食用玉米(green corn),但是分析臺灣玉米時,卻意外發現臺灣種飼料玉米的時間比食用玉米要早! 看文章

把意外變成常規:嫁接嵌合體(graft chimera)育出不只「金玉其外」的新植物

Bizzarria柑橘。By Labrina - Own work , CC BY-SA 3.0,   小時候讀成語故事,讀過「金玉其外」的由來是因為有人賣橙子,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一打開裡面的果肉都乾掉了!然後就得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差評,最後就簡化成「金玉其外」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還真有皮一個樣子,裡面另一個樣子的水果,最近連馬鈴薯也加入陣容了! 看文章

【農業資訊】毛豆

  資料來源:農業部 毛豆是還沒有完全成熟,種莢大約七分滿的黃豆。華人唐朝時就懂得吃毛豆了!有趣的是,現在可能是日本人最愛吃毛豆! 有趣的是,在農業部的分類上,大豆是雜糧,毛豆是蔬菜喔! 看文章

葉綠體的最後任務:走進蛇菰的地下世界

  Balanophora 屬植物。By Shyamal - Own work, CC BY 3.0,  想像一顆種子,它發芽,不是為了向陽生長,而是為了往下紮根,鑽進黑暗的土壤裡,尋找宿主的根,附著、穿透、寄生,從此一生不見天日、不見光。這就是蛇菰科(Balanophoraceae)的生存方式。 過去我們以為這些「愛摸黑的植物」早已不需要葉綠體了。但真相是——葉綠體從未離開,只是換了任務。 看付費文章

【農業資訊】小米

  資料來源:FAO 雖然臺灣有自己的小米(粟),過去原住民也以小米為主食,但是隨著漢人帶來番薯以及日本人帶來水稻,對小米的種植造成很大的打擊。 由於農業部的資料只有從97-112年,所以我用了從FAO抓來的資料。 可以看到,從1970年代開始大幅滑落,最近這幾年更是直接趴了... 看文章

連植物也會「下毒」?!重新認識毒液生物的新世界

  咬人貓的葉片。By Ping an Chang - Own work, CC BY-SA 4.0,  想到毒液生物,你是否只想到蛇、蠍子、蜘蛛?事實上,自然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毒」。 而且,放毒並不是一定要夠大隻才能做的事情!眼睛看不到的生物,照樣可以放毒。 連不會動的植物,也想出各種放毒妙招,不必吃它也可以被毒得哇哇叫--如果還能叫的話! 看文章

從地方品系到免疫體:WTK3 與 WTN1 的小麥抗病雙人組

  大麥的白粉病。 CC BY 3.0 us ,  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麥的老冤家。由一種專門攻擊小麥的真菌引起,不只會讓葉片長滿白色粉末、影響光合作用,還會讓產量大幅下滑。更麻煩的是,這傢伙演化超快,很多抗病基因沒幾年就被破解了。 要如何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小麥呢?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從陝西的地方品系中發現了答案! 看文章

森林與扶貧可以雙贏嗎?

  By TheSimkin (talk · contribs) - Own work by the original uploader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iebrand., Public Domain,  在全球有超過16億人生活在森林邊緣,他們依賴森林取得柴火、食物、建材與收入。但森林資源若過度使用,往往引發惡性循環:越貧困的人越依賴森林,但是也破壞森林;而森林被破壞得越嚴重,他們就越無法脫貧。如何同時兼顧「生計」與「保育」?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點。 看文章

【農業資訊】世界稻米資訊

  圖片作者:老葉 跟全世界比起來,台灣稻米的生產狀況如何? 在這篇文章裡,我使用了農糧署的資料。我用百分位數來呈現,因為我覺得講第幾名其實意義不大。 看文章

【農業資訊】大豆

大豆歷年種植與收穫面積差異。資料來源:農業部  大豆(黃豆)其實臺灣種得並不多,但是因為上課需要,我也去整理了一下。 臺灣的大豆產量曾經一度掉到超級低(2000-2010),最近這幾年又起死回生。 然後,臺灣大豆產量最大的地區是雲林,其次居然是花蓮! 有趣的是,產量最大的生產效率並不高喔...另外還有更讓我不解的地方呢! 看文章

雷公的點心?這種熱帶樹被雷劈越劈越旺!

  圖片作者:ChatGPT 你可能聽過台灣老人罵不孝子是「雷公的點心」,暗示這種人會被雷劈。但你知道嗎?在熱帶雨林裡,真的有某些樹專門當雷公的點心,而且劈得越多,活得越好! 最新研究發現,在中美洲巴拿馬的熱帶雨林中,有種叫做油豆樹的大樹,不但不怕雷劈,還越劈越旺! 看文章

植物的「感應貼片」?微針感測器助攻植物逆境反應研究

  圖片作者:ChatGPT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見到微針技術應用於醫學檢測。 最近,科學家們更進一步,把微針技術應用到植物身上,幫助我們「即時讀心」植物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這種方法不需要傷害植物,還可以動態監控植物的狀況喔!超酷的! 看文章

【農業資訊】稻米

  台灣水稻種植面積與產量。圖片作者:老葉 水稻( Oryza sativa )是我們的主食之一,而且在二戰以前,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食。 台灣人本來是吃秈稻(在來米)的,因為日本的影響,讓台灣人開始種稉稻(蓬萊米)! 要不要猜一下,台灣最大的稻米產地在哪裡呢? 看文章

氣栓(embolism)也能修?小小雜草顛覆植物水分運輸認知

圖片取自: A Review on the Physiology of Drought with respect to Tylosis and Embolism Formation in Cotton 當植物遭遇乾旱時,它用來運輸水分的導管內可能形成氣泡,也就是「氣栓(embolism)」,這會導致水柱斷裂,使導管功能喪失無法運輸水分。 但是,如果恢復水分的供給(一場及時雨),許多植物又會恢復生機...所以,植物的導管有辦法在氣栓形成後又自行修復嗎? 看文章  

卡氏帶對豆科植物的固氮共生超重要!

  卡氏帶。By SvladCjelli - Own work, CC BY-SA 3.0,  大家應該都聽過植物的根部有「卡氏帶」(Casparian strip)吧? 過去認為,卡氏帶可以管制水分流入維管束,2017年的研究也發現,不能形成卡氏帶的植物,在運輸養分上出現問題。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卡氏帶不但影響養分運輸,還影響根瘤形成! 來看看吧 !

病原菌的秘密武器:條鏽病如何「劫持」小麥免疫系統?

  小麥條銹病。 Domaine public ,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它有許多病害。其中,條銹病是一種會在小麥葉片上形成黃色條狀病斑的病害,導致作物大幅減產。全球每年因條銹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40 至 50 億美元,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挑戰。 這麼可怕的病菌,但是我們對它如何致病仍不十分清楚,不過,最近有了突破! 看文章

「偏愛」還是「自討苦吃」?——蜘蛛蟎與植物的相愛相殺

  蜘蛛蟎。By Gilles San Martin from Namur, Belgium   想像每次你吃了某種食物,比如說花生或是仙草,但每次吃完都會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敏感,甚至讓身體對它產生更激烈的反應——你會怎麼辦?繼續吃,還是換一種食物?   我們應該就是從此不碰它,但是,發生在蜘蛛蟎和它的「最愛」——菜豆之間的事,卻並不是這樣! 看文章

意外的媒人:當動物無心插柳成為植物的授粉助手

  圖片作者:ChatGPT 在自然界中,植物如何確保自己的基因能夠延續呢?傳統上,我們熟悉的授粉方式包括風媒、水媒和動物媒介授粉。風媒植物透過風力將花粉傳播,而動物授粉則仰賴昆蟲、鳥類、蝙蝠等動物訪花,攜帶花粉從一朵花移動到另一朵花。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許多動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已經默默成為植物的「意外媒人」! 看文章

藍光與澱粉的秘密:向光素如何調控衣藻的能量儲存?

  衣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光線影響著各種生物的生長與發育。植物會向陽生長,某些動物的行為也會隨著日照改變。但你可能不知道,衣藻也能感受光的變化,並調整自身的能量儲存方式!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稱為「向光素」(Phototropin, PHOT) 的藍光受器會影響衣藻儲存澱粉的能力喔! 看文章

不開心的開心果-伊朗開心果產業的命運為世界提供的教訓

  開心果。由 Stan Shebs , CC BY-SA 3.0,  最近一期的《自然》期刊刊登了一位讀者的投書。他提到,地下水枯竭、氣候變遷和政策失敗正在威脅著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生產地之一——伊朗拉夫桑詹。這個狀況應該當作對其他地區的一個警告,提醒人們關注氣候變遷對農業的風險。 看文章

不同的植物如何「感覺」光與溫度?──番茄與阿拉伯芥

  番茄。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植物雖然沒有眼睛或感覺神經,卻能知道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當其他植物擋了它們的光,它們會努力伸長莖來找到能曬到更多太陽的地方;當天氣變熱時,有些植物會改變生長模式來適應高溫。這些調控機制來自於植物體內的「感測器」──光敏素和光敏素交互因子(PIFs)。 所有的植物都有PIF,但是用法都一樣嗎? 看文章

雙穀粒高粱的秘密——基因變異如何提升作物產量?

  高粱的小穗。By Stefan.lefnaer - Own work , CC BY-SA 4.0,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穀類作物,具有高光合效率與抗逆境能力。其穀粒產量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穗數、每穗穀粒數與穀粒重量。過去的研究顯示,穀粒數是產量變異的主因。通常每個高粱小穗上只有一個穀粒,但是有少數品系可以長出兩個穀粒!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有些高粱品系可以長出兩個穀粒的小穗呢? 看付費文章

哈根達斯曾經賣豆腐冰淇淋

  Tofutti Cuties. By Mx. Granger - Own work, CC0,   你知道哈根達斯這個偽丹麥gibberish品牌曾經賣過豆腐冰淇淋嗎? 或者說,曾經賣過「類豆腐」冰淇淋? 來看看 !

酪梨的前世今生:從古人馴化到全球熱門超級食物

  酪梨。By B.navez - Own work , CC BY-SA 3.0,  酪梨(Avocado)不只是網紅級超級食物,更是全球超過 90 億美元 的農業產業。你或許在早午餐店點過酪梨吐司,或者喝過酪梨牛奶,但你是否曾想過:這種滑順濃郁的果實,從何而來? 為什麼我們今天吃到的酪梨,和野生酪梨完全不同?   最近的研究,揭開了酪梨的演化之謎! 來看看 !

植物的秘密護盾:木栓質(suberin)如何幫助植物傷口癒合?

  馬鈴薯。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當我們不小心摔倒擦傷時,皮膚會結痂來保護傷口,防止感染與水分流失。植物在面對傷害時,也有自己的「天然OK繃」——木栓質 。這種物質不僅能幫助植物減少水分蒸散,還能形成防禦屏障,保護植物不受病原菌入侵。 最近的研究發現,木栓質對植物真的是超重要的!缺乏木栓質的植物,受傷後會很容易「黑」掉喔! 看文章

多吃蔬菜水果會不會更健康,要問你的腸道菌

  圖片取自網路。 你知道嗎?當你吃蔬菜水果時,你的腸道菌正在「解鎖」植物中的隱藏能量,甚至幫助你對抗壞菌! 你可能聽過「多吃蔬菜水果對健康有益」,但你知道,如果你的腸道菌種類不對的話,那些多吃的蔬菜水果,就真的只是多吃而已喔... 要怎麼最大化蔬菜水果的好處呢? 來看看 !

茄屬植物基因體大解密

  非洲茄。By Marco Schmidt    當我們走進菜市場或超市時,貨架上擺滿了番茄、馬鈴薯、茄子,甚至在某些國家還能看到非洲茄或 pepino。這些看似不同的植物,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大家族——茄屬。但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番茄可以有大果小果、茄子形狀各異,而馬鈴薯卻長成塊莖呢? 最近的研究,解開了一部分的秘密! 看付費文章

水稻的秘密武器:植物如何感知病毒並啟動防禦機制?

  水稻。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當我們生病時,身體會透過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例如產生抗體或發炎反應。植物當然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統」,能夠感知病毒的入侵並啟動防禦反應。最近,一篇發表在《Nature》的研究發現,水稻擁有一種特殊的分子感測器,可以偵測病毒的入侵,並迅速發動「化學戰」,阻止病毒擴散。 看文章

圍繞細胞台灣跑的火車:植物細胞的高基氏體

  圖片作者:ChatGPT 我們都知道,細胞內的高基氏體(Golgi apparatus)負責處理和運輸蛋白質,就像一座倉庫,接收來自內質網(ER)的貨物,再分類、打包,送到細胞內的不同部位。在動物細胞裡,高基氏體通常固定在細胞核附近,但在植物細胞裡,情況就完全不同囉!為什麼會這樣呢? 看文章

那ㄟ安捏?美國農地氮肥需求愈來愈高

  玉米田。由 Christian Fischer   你知道什麼是「經濟最佳氮肥施用量」(EONR)嗎? 在美國,農業機構每年都會提供「經濟最佳氮肥施用量」建議,並透過各種管道傳遞給農民,提供農民作為施肥的參考。 因為每年都會提供,所以EONR就成為一個可以反映土地變化狀況的重要資料。 最近有研究團隊觀察EONR發現:農地對氮肥的需求愈來愈大囉! 看文章

高粱也能與固氮菌共生!

  高粱。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在台灣大家聽到高粱,大部分的人只會想到高粱酒。不過,高粱  其實是全球重要的糧食、飼料及生質能作物喔。 過去的觀察發現,有些高粱品系能夠發展出大量的氣生根,並在雨後分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黏液。研究發現,氣生根能分泌黏液的玉米,可以用黏液豢養細菌門客,讓門客幫它固氮。 那麼,高粱能嗎? 看文章

過猶不及:Bt玉米種太多導致抗性上升

北方玉米根蟲。By Smidon33     玉米根蟲是玉米主要的害蟲之一。牠的幼蟲以玉米根部為食,導致植株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下降,最後造成植株倒伏。在美國,估計玉米根蟲每年造成的總損失範圍介於10億到30億美元之間。 使用來自蘇力菌的Bt,雖然看起來似乎解決了問題,但很快具有抗性的玉米根蟲就出現了! 為什麼會這麼快呢? 看文章

顛覆經典的植物賀爾蒙理論:生長素訊號傳遞中的神秘第二信使

  生長素信息傳導的新模型。圖片取自 Nature 生長素 (Auxin) 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關鍵賀爾蒙,調控從根部發育到花朵開放的各種生理過程。長久以來,植物學家認為生長素的訊號主要透過一組特定的受體來運作,當生長素結合到這些受體後,會促進轉錄抑制子的分解,進而釋放對其他分子的抑制,啟動生長素反應。 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看文章

神秘的「開花素」又加一

  開花素實驗。圖片取自網路 小時候讀生物,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關於「開花素」的實驗:科學家把一株植物與另一株植物的表皮剝去,讓它們的維管束相連,然後只讓其中一株植物接收到適當的日照週期。結果,兩株都開花了! 當時就覺得植物好酷啊! 後來發現,開花素其實就是FT;但是開花這麼重要的事,難道就只交給FT?會不會太冒險了? 看付費文章

植物病毒的心機計謀:用香氣誘惑昆蟲,再讓牠們失憶!

  被TYLCV感染的番茄。圖片取自網路 一個病原體要怎樣才是「完美」的病原體? 「完美」的動物病原體最好是不把宿主弄死,而且還會讓宿主一肩挑起散播的責任。 以動物來說,要讓動物透過打噴嚏、拉肚子、咳嗽、嘔吐,把病原體排出體外,讓潛在的宿主接觸到。 但是植物不會打噴嚏、拉肚子、咳嗽、嘔吐,要怎麼當一個「完美」的植物病原體呢? 看文章

無花果的基因秘密

  無花果。圖片來源: Woodlot , CC BY 3.0,  無花果 (Ficus carica L.) 是人類最早開始栽培的水果之一,已有超過12,000 年的歷史。最近的研究,解析了無花果的基因體,並揭開了它在果實成熟與環境適應方面的基因調控機制。 有趣的是,一樣是二倍體,無花果是由兩套很不一樣的基因體組成的「混蛋」喔! 看文章

可逆泛素化:植物免疫系統的隱藏開關

圖片作者:ChatGPT、老葉 植物跟我們一樣也有免疫反應。 那麼,植物的免疫系統會不會也跟我們一樣,會「過度反應」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植物會小心地調節自己的免疫系統,所以不太會過敏喔! 真羨慕呢! 看文章

茶葉可以吸附重金屬!

不同的茶。由 Haneburger - 自己的作品 , 公有領域  全世界最多人喝的飲料是茶。不論是紅茶、綠茶、黃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都有人喜歡,都好喝。 有人說,喝茶可以減少我們對重金屬的吸收。但是,對於這方面的效用,目前還沒有提出明確的機制。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茶葉可以吸收重金屬,不過,不是每一種都可以喔。 看文章

不變黑的香蕉以及更耐放的芭娜娜

  香蕉。圖片作者: Daniela Kloth   在台灣,我們太習慣看到黃澄澄的香蕉了。出國以後才發現,為了要長途運送,香蕉幾乎都是還綠的時候就採下來,等到了目的地再用乙烯(ethylene)處理催熟。 外國人還會把香蕉切片來吃,但是切片的香蕉擺久了會變黑,看起來不漂亮。 最近,英國的Tropic公司開發了不會變黑的香蕉! 看文章

什麼是芥子細胞?

  芥子細胞。圖片取自 期刊 十字花目植物包含17科,其中不乏重要的蔬菜,另外還有一群「芥」,包含了許多重要的辛香料,也都是十字花目的成員。這個目的重要特徵就是他們會合成硫代葡萄糖苷,在植物損傷時會發出「衝」味,讓想吃的動物退避三舍。 「衝」味來自於它的芥子細胞,不過最近的研究卻發現,芥子細胞的發育與保衛細胞有關喔! 看文章

植物種子的代謝率

  形形色色的種子。By Alexander Klepnev - Own work , CC BY 4.0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讀者可能會想:種子又沒有在做什麼,怎麼會有代謝呢? 其實,種子是活的個體喔!種子裡面有植物的胚胎,胚胎當然是活的。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108種植物種子的代謝率, 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瞭解植物的生理與馴化對植物的影響。 看文章

原生質絲如何控制植物細胞間的物質流動?

  圖片取自 Cell期刊 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或稱為胞間連絲,是植物細胞用來彼此連結、互通聲息的小通道。原生質絲是由細胞膜穿過細胞壁形成的構造,直徑大約介於40-50奈米(nm)之間。 這麼小的洞,物質是如何穿過原生質絲的?過去認為是木聚醣,不過最近有了新的發現喔! 看文章

寄生植物大不同!

  分枝列當。By Javier martin - Own work , Public Domain,  寄生植物,如分枝列當或獨腳金,以吸器附著在宿主身上,對宿主的健康造成重大損害! 要消滅寄生植物,首先當然要瞭解它啦,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啊!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這些寄生植物如何調節自己的吸器數量,發現竟然跟一個賀爾蒙相關,很有趣喔! 看付費文章

如何提高生物農藥的效果:自製奈米顆粒

  苦 楝 樹。By Prabhupuducherry - Own work , CC BY-SA 3.0,  因為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其目標族群對農藥逐漸養成的抗藥性,以及農藥對於非目標族群的負面影響等因素,使得「生物農藥」出現。 但是,相對安全的生物農藥,卻面臨了效果較遜的問題,要怎麼辦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新配方,還不錯喔! 看文章

尋找大豆抗蟲基因

  受線蟲感染的大豆根部。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簡稱SCN的大豆胞囊線蟲是大豆在美國最可怕的害蟲之一,可造成大豆收穫下降40%,每年在美國造成大約13億美金的農損。 農夫多半依賴抗性品系來降低損失,但是這些抗性品系都是同一個來源,因此開發新的抗性品系非常重要! 最近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抗性品系喔! 看文章

維生素B6對植物也很重要

  維生素B6的一種型態。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維生素B6對我們很重要。它參與至少140個生物反應,包括胺基酸的合成。 雖然植物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B6,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會發生維生素B6不足的情形。 最近的研究發現,維生素B6在植物中除了參與代謝反應,對植物的免疫力也非常重要喔! 看付費文章

穇子的儲存研究

穇子。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看過穇子這種奇妙的作物嗎?因為它的穗的奇妙形狀,所以穇子又名龍爪粟,鴨爪粟,雞爪粟,雲南稗,雁爪稗等等。 別看穇子看起來怪好笑的,它耐旱、對土壤肥份又不挑剔,所以在乾旱與半乾旱的地區,對居民很重要。 最近有個研究,想了解穇子到底怎麼這麼厲害! 看文章

茶樹會聊天嗎?

  圖片作者:ChatGPT 植物在受到壓力時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然後其他的植物接收到以後,就會提高警戒。當然,要不要說植物這樣做是在「警告」鄰居,那就看個人啦。 最近有個關於茶樹的研究發現,茶樹在寒流來的時候,會釋放信息; 而其他的茶樹在收到信息後,不僅會進行「作戰準備」,也會放出信息。 這是否意味著,他們會聊天呢? 看文章

如何讓水稻不怕冷?

  圖片作者:ChatGPT 水稻是對低溫極為敏感的作物。在穗分化至抽穗階段時如果氣溫驟降,就會產生寒害。稉稻比秈稻更耐寒,這使得稉稻可以適應高緯度與高海拔地區的環境。 最近有個研究,透過篩選抽穗階段耐寒的基因,找到了稉稻的耐寒基因喔! 看文章

如何讓C4植物增產?

  圖片作者:ChatGPT 看到這個題目,有些讀者應該會想:嗄?C4植物本來產量就比較高了,為什麼還要增產呢? 事實上,雖然C4植物本來產量就比較高,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其實C4植物也還可以再「ㄠ」一下喔!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