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zzarria柑橘。By Labrina - Own work , CC BY-SA 3.0, 小時候讀成語故事,讀過「金玉其外」的由來是因為有人賣橙子,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一打開裡面的果肉都乾掉了!然後就得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差評,最後就簡化成「金玉其外」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還真有皮一個樣子,裡面另一個樣子的水果,最近連馬鈴薯也加入陣容了! 看文章
Balanophora 屬植物。By Shyamal - Own work, CC BY 3.0, 想像一顆種子,它發芽,不是為了向陽生長,而是為了往下紮根,鑽進黑暗的土壤裡,尋找宿主的根,附著、穿透、寄生,從此一生不見天日、不見光。這就是蛇菰科(Balanophoraceae)的生存方式。 過去我們以為這些「愛摸黑的植物」早已不需要葉綠體了。但真相是——葉綠體從未離開,只是換了任務。 看付費文章
咬人貓的葉片。By Ping an Chang - Own work, CC BY-SA 4.0, 想到毒液生物,你是否只想到蛇、蠍子、蜘蛛?事實上,自然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毒」。 而且,放毒並不是一定要夠大隻才能做的事情!眼睛看不到的生物,照樣可以放毒。 連不會動的植物,也想出各種放毒妙招,不必吃它也可以被毒得哇哇叫--如果還能叫的話! 看文章
大麥的白粉病。 CC BY 3.0 us , 白粉病(powdery mildew),是小麥的老冤家。由一種專門攻擊小麥的真菌引起,不只會讓葉片長滿白色粉末、影響光合作用,還會讓產量大幅下滑。更麻煩的是,這傢伙演化超快,很多抗病基因沒幾年就被破解了。 要如何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小麥呢?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從陝西的地方品系中發現了答案! 看文章
By TheSimkin (talk · contribs) - Own work by the original uploader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iebrand., Public Domain, 在全球有超過16億人生活在森林邊緣,他們依賴森林取得柴火、食物、建材與收入。但森林資源若過度使用,往往引發惡性循環:越貧困的人越依賴森林,但是也破壞森林;而森林被破壞得越嚴重,他們就越無法脫貧。如何同時兼顧「生計」與「保育」?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點。 看文章
圖片取自: A Review on the Physiology of Drought with respect to Tylosis and Embolism Formation in Cotton 當植物遭遇乾旱時,它用來運輸水分的導管內可能形成氣泡,也就是「氣栓(embolism)」,這會導致水柱斷裂,使導管功能喪失無法運輸水分。 但是,如果恢復水分的供給(一場及時雨),許多植物又會恢復生機...所以,植物的導管有辦法在氣栓形成後又自行修復嗎? 看文章
蜘蛛蟎。By Gilles San Martin from Namur, Belgium 想像每次你吃了某種食物,比如說花生或是仙草,但每次吃完都會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敏感,甚至讓身體對它產生更激烈的反應——你會怎麼辦?繼續吃,還是換一種食物? 我們應該就是從此不碰它,但是,發生在蜘蛛蟎和它的「最愛」——菜豆之間的事,卻並不是這樣! 看文章
高粱的小穗。By Stefan.lefnaer - Own work , CC BY-SA 4.0,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穀類作物,具有高光合效率與抗逆境能力。其穀粒產量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穗數、每穗穀粒數與穀粒重量。過去的研究顯示,穀粒數是產量變異的主因。通常每個高粱小穗上只有一個穀粒,但是有少數品系可以長出兩個穀粒!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有些高粱品系可以長出兩個穀粒的小穗呢? 看付費文章
形形色色的種子。By Alexander Klepnev - Own work , CC BY 4.0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讀者可能會想:種子又沒有在做什麼,怎麼會有代謝呢? 其實,種子是活的個體喔!種子裡面有植物的胚胎,胚胎當然是活的。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108種植物種子的代謝率, 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瞭解植物的生理與馴化對植物的影響。 看文章
分枝列當。By Javier martin - Own work , Public Domain, 寄生植物,如分枝列當或獨腳金,以吸器附著在宿主身上,對宿主的健康造成重大損害! 要消滅寄生植物,首先當然要瞭解它啦,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啊!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這些寄生植物如何調節自己的吸器數量,發現竟然跟一個賀爾蒙相關,很有趣喔! 看付費文章
苦 楝 樹。By Prabhupuducherry - Own work , CC BY-SA 3.0, 因為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其目標族群對農藥逐漸養成的抗藥性,以及農藥對於非目標族群的負面影響等因素,使得「生物農藥」出現。 但是,相對安全的生物農藥,卻面臨了效果較遜的問題,要怎麼辦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新配方,還不錯喔! 看文章